3月14日,渭南市委宣傳部、臨渭區委宣傳部組織舉辦“城市后花園 春來煥新顏”省市媒體采風活動。圖為在臨渭區南塬生態郊野公園觀看春日美景。記者 王清 攝
陜西網訊(記者 王清 李倩倩)早春三月,人間芳菲。在桃花源感受千年穿越之旅、在郊野公園尋覓初春的嬌嫩美景、在天留村解鎖鄉村振興“密碼”、在竹馮村史館感悟紅色精神的力量、在航天生態園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3月14日,渭南市委宣傳部、臨渭區委宣傳部組織舉辦“城市后花園 春來煥新顏”省市媒體采風活動,省市近二十家媒體齊聚臨渭,感觸春天的臨渭魅力,用筆和鏡頭記錄新時代的臨渭發展。渭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祖亮,臨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占權帶領參加采風活動。
文旅項目賦能 繪制幸福畫卷
早春的桃花開遍臨渭大地,記者團深入臨渭區多個文旅項目基地,領略臨渭獨特魅力,感受別樣美好。
迎著陽光,循著花香,記者團走進渭南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南塬生態郊野公園,于觀景臺感受渭南市區全景的靜謐與浩蕩;走進自行車運動公園,于南塬綠化生態景觀長廊感受路景融合的設計與巧思;走進桃花源民俗文化園,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身臨其境地了解中國園林建筑最原始的純磚木建造和榫卯結構的魅力與智慧;走進橋南鎮天留村的渭南航天生態園,了解發展生態綠色經濟和以生態產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的豐饒與驕傲;走進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了解以核桃深加工為主的現代化生產加工企業帶動了當地核桃種植銷售和群眾就業致富的創業故事;走進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瞻仰五一豐碑,聆聽竹馮紅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
“臨渭給人感覺特別宜居,南塬生態郊野公園和關中民俗建筑都很值得挖掘,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收購核桃、帶動當地核桃種植銷售和群眾的就業致富等,采風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臨渭是一個有生活、有情懷、有故事的城區。”一起隨行的記者這樣說。
創新推出“123”模式 提升群眾幸福感
在渭南市發改委家屬院內,記者看到,干凈整潔的區間路、樓宇間碧綠的草坪,還有不時傳來的鳥叫聲,整個小區生機盎然,洋溢著春的氣息。臨渭區住建局物業辦副主任張進宏介紹時說道,“渭南市發改委家屬院老舊小區改造,除對樓宇、區間路、雨水管道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還通過增加樓梯間軟包扶手、樓層休息座椅,在小區公共區域增加休閑涼亭等適老化設施,滿足小區老年居民出行及休閑生活需求。”
近年來,臨渭區積極響應號召,堅持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瞄準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創新推出(建立一個組織,健全兩項機制,補齊三個短板)“123”老舊小區改造模式,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推進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環境,讓老年人的生活更舒心,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據統計,臨渭區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639個,符合改造條件的498個,涉及樓棟數1663棟,戶數45393戶,建筑面積562.9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人數約13.6萬人,將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完成以上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任務。
精筑南塬生態屏障 打造城市后花園
“遠看城,近看景,林下能小憩”這是生態治理修復(一期)項目南塬3號溝的建設目標。南塬北坡生態治理修復項目一期位于新建解放南路兩側塬面,項目總面積1200畝。南塬3號溝位于主城區以南韓馬陂塘上游,主要由小西溝、西溝和馬冢溝三條支溝和主溝道組成,流域面積24.4km²,塬谷高差約120m。溝內原有小西溝、西溝淤地壩和二號涵閘以及韓馬陂塘4處防汛應急設施。
“3號溝是近年來影響主城區防汛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地形地貌影響,遇強降雨時,極易產生高含泥沙洪水。為了解決泥水入城問題,臨渭區編制了防洪工程提升改造項目設計,通過削陡坡、留緩坡,減少地表徑流的形成和洪峰沖刷帶來的水土流失;建旱溪、攔洪水,消減洪峰、截留雨水;喬、灌、藤、草結合恢復植被,抗刷固土,涵養水源這三大生態措施,落葉向常綠轉變、綠化向彩化轉變、園林向園藝轉變,達到冬季增綠吸霾,春夏秋增花添彩,形成中心城區南部生態屏障和中心城區郊野公園。”渭南市園林總工程處工程師韓穎介紹道。
在施工現場指導工作的臨渭區副區長阮光民,向媒體介紹“3號溝”治理情況后表示,下一階段區上將繼續改造1號溝、2號溝共6個汛情易發點,修復高速公路、鐵路水毀排水溝900余米,新建沉沙池2處,削力池4處以及其它防汛設施,項目完成后,將徹底解決多年來每逢大雨泥水沖刷渭華路及灰堆村、青青家園等2萬余人區域的問題,全力構建中心城區南部生態屏障,打造宜居的渭南中心城區。
銀發友好型城市 點亮臨渭美好生活
銀色浪漫,美好臨渭。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臨渭區以創建全國首個“銀發友好型”城市為目標,全力打造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區,持續增進各項民生福祉,讓群眾生活更美好。
臨渭區地處黃河中游,祖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關中平原東部,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多重國家政策疊加區。近年來,臨渭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把銀發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積極搭建“2+N”銀發產業體系,推動創新鏈向銀發產業延伸、人才鏈向銀發產業靠攏,在先行先試中實現換道領跑。
臨渭區美好生活示范區以雙創基地為核心,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總建設用地約42平方公里。在產業布局上,以銀發綜合服務、銀發健康食品為主導,以發展銀發制造、康養旅游、全齡化城市、專業服務為支撐,構建“2+N”銀發產業體系,全力打造“一心”“三區”“五鎮”目標,努力建設綠色人居樣板區、創新發展引領區、幸福民生標桿區。
臨渭是一個有色彩、有溫度、有追求的地方。當前,臨渭正以嶄新的姿態,以銀發產業為主導,全力奏響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區的鏗鏘樂章,努力把臨渭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之城、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健康之城。
春光正好,生機勃發,臨渭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渭南市發改委家屬院內,臨渭區住建局物業辦副主任張進宏介紹適老化小區改造情況。記者 王清 攝
適老化小區內增加樓梯間軟包扶手、樓層休息座椅等適老化設施。記者 王清 攝
小區管理規范,車輛排列有序。記者 王清 攝
臨渭區副區長阮光民向媒體介紹“3號溝”和南塬治理情況。記者 王清 攝
臨渭區副區長阮光民向媒體介紹“3號溝”和南塬治理情況。記者 王清 攝
渭南市南塬北坡生態治理修復項目簡介。記者 王清 攝
南塬北坡生態治理修復項目一期3號溝。記者 王清 攝
南塬北坡生態治理修復項目一期3號溝正在火熱施工中。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內一片生機盎然。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內道路通暢、綠意盎然。記者 王清 攝
早春時節,各色鮮花開遍臨渭大地。記者 王清 攝
媒體記者聽取南塬北坡人居環境生態治理修復情況介紹。記者 王清 攝
南塬北坡人居環境生態治理修復項目西區簡介。記者 王清 攝
在南塬生態郊野公園的觀景臺,感受渭南市區全景的靜謐與浩蕩。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內道路通暢、綠意盎然。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內道路通暢、綠意盎然。記者 王清 攝
迎著陽光,循著花香,記者團走進渭南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南塬生態郊野公園。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花開滿園、遍地春色。記者 王清 攝
南塬生態郊野公園花開滿園、遍地春色,引得記者紛紛取景拍照。記者 王清 攝
迎著陽光,循著花香,記者團走進渭南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南塬生態郊野公園。記者 王清 攝
臨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占權介紹自行車運動公園路景融合的設計巧思。記者 王清 攝
記者團聽取自行車運動公園建設情況介紹。記者 王清 攝
植樹節前,臨渭區組織市、區兩級60多個機關單位栽植的樹苗錯落有致,迎風挺立,為南塬增添幾份活力和新綠。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記者 王清 攝
記者團聽取桃花源民俗文化園情況介紹。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記者 王清 攝
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園。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記者們聆聽關中民俗建筑風格介紹。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明清的關中民俗建筑穿越千年時空盡顯眼前。記者 王清 攝
桃花源民俗文化園里,游樂設施增添歡樂色彩。記者 王清 攝
山水橋南。記者 王清 攝
橋南鎮天留村渭南航天生態園,發展生態產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記者 王清 攝
在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帶動當地核桃種植銷售和群眾就業致富的創業故事。記者 王清 攝
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記者 王清 攝
橋南鎮謙順天然特產有限公司的產品線。記者 王清 攝
瞻仰五一豐碑,感悟初心使命。
瞻仰五一豐碑,感悟初心使命。記者 王清 攝
瞻仰五一豐碑,聆聽竹馮紅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記者 王清 攝
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記者 王清 攝
走進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聆聽竹馮紅色故事。記者 王清 攝
走進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瞻仰五一豐碑,聆聽竹馮紅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記者 王清 攝
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內,先輩精神熠熠生輝。記者 王清 攝
記者團聆聽竹馮紅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記者 王清 攝
記者團聆聽竹馮紅色故事,感悟初心使命。記者 王清 攝
崇凝鎮竹馮村紅色村史館內,老物件們跨越歷史長河訴說著紅色故事。記者 王清 攝
渭華起義發祥地——臨渭區崇凝鎮。
渭華起義發祥地——臨渭區崇凝鎮。